一、基本情况。韶关高新区前身为1992年的粤北工业开发区,2007年成立的韶关工业园区,2008年更名为东莞(韶关)产业转移工业园,2010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高新区。按照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原则,现正着力构筑“一区多园”协同发展新格局,坚持“以升促建”创建国家级高新区。规划用地面积158.66平方公里(含沐溪阳山片、甘棠片、莞韶城片、污泥角片、浈江片、白土片、华南装备园片、韶钢园片、韶冶园片)。
二、定位目标。发挥邻近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,便捷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、技术、人才等优质资源,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区;坚持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和谐共生,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,打造绿色协调发展示范区;把握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发展宝贵契机,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培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,打造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发展引领区;以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发展为突破口,加速各类创新资源和平台落户,打造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集聚区。力争到2025年,经济规模再上新台阶,工业总产值超过1200亿元,营业总收入超过1500亿元。努力建成辐射带动全市乃至粤北创新发展的引领极,成为国家区域创新的重要节点和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基地。
三、发展现状。
(一)主要经济指标。2021年,韶关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(GDP)达233.3亿元,占全市15.0%;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816.8亿元,占全市50.2%,“四上”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50.6亿元,占全市36.4%;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7家,占全市25.4%。
(二)主要发展成效。产业集聚成效显著,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,新材料、生物医药、现代服务业特色发展的“1+3”现代产业体系。其中专用工程机械及关键零部件产业上中下游融通创新发展,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、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、火炬特色产业基地。截至2021年,高新技术企业114家,占全市30.32%;科技型中小企业92家,占全市34.85%;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数量占全市1/4。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,创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。截至2021年,韶关高新区建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4家,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,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,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,新型研发机构4家;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韶关实验室拥有国家级CMA资质认证,旭日国际、丹霞生物拥有国家级CNAS资质认证。韶关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,黄沙坪创新园、双创装备中心、星火创客等孵化场地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。累计引进5个院士团队落地建设9个项目。引进培育国家高层次人才9人,“十百千”高层次创新型人才4人。共有研发人员3984人,占园区企业从业人员的17.2%。